笔趣阁
笔趣阁 > 君临战国 > 第715章 焦点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715章 焦点

  君临战国

中原混战继续,齐、赵、魏、楚等国,在忙着收拾胜利果实,收编降军,镇压当地反抗者,一时间抽不出精力别顾。


秦国忙着安抚西戎各部落,同时巴蜀有动乱,还要派兵去镇压,总之,战国七雄都很忙,自顾无暇。


燕国利用这个契机,大力抓生产和经济,把新法实施到各个领域。


辰凌深知生产力与生产资料的关系,改善百姓的劳动工具,会增强生产能力,于是,他委任科研院在一些小零件上做出更进,比如制造曲辕犁,在战国时期,农民耕种,还是以石镐,青铜镐刨坑种苗为主,犁杖很少,而且还是简单的直辕犁,费时费力。


曲辕犁机构完备,装有犁壁,便于深耕,配有犁评,可以调节犁铧入土的深浅度,操作灵活省力,便于转弯,可大提高耕作速度和质量。


加上与草原的贸易,更多的牛、羊、驴、骡、马等牲畜被交易到燕国来,由朝廷配给各乡里,牛、驴、骡等家畜,用于耕作,可节省青壮力刨坑,而且速度增快。


以前地广人稀,人口稀少,很多土地无人耕种,都荒芜了,使用牛、骡和犁杖等,可使耕种面积得到扩大,因为效率提高了。


与农业息自己相关的就是水利,在辽东、辽西一带,有肥沃的西辽河平原,被河网交织、西拉木伦河、辽河、大凌河、老哈河,几乎把平原圈在里面,兴修水利,可以避免洪涝灾害,还能灌溉良田,开垦荒地,使土地可耕率、利用率大大提高,量产自然也会增长。


民以食为天,粮食问题得到缓解,大量储备,才能使民心安定,辰凌借鉴古史、深知所有王朝,最后灭亡的根本原因,都是土地的高度集中,赋税不合理,使最底层的百姓徭役赋税繁重,却又无田可耕,因为大量土地都被地主阶级,豪强贵族,王室公卿们霸占了,剥削百姓太严重,赶上某个皇帝昏庸,无法驾驭大臣,就会导致农民大起义,然后灭国了。


强大的秦国、汉朝、隋唐、宋明老师这种原因,开国时候很强大,但许多社会隐患问题都存在,只不过开国皇帝能驾驭那个局面,使得文武群臣还有四方百姓不敢妄动,一旦开国皇帝死去,社会问题就会逐渐加深、恶化、下一代皇帝又长于宫中,无法知道天下百姓事,久而久之,问题积攒到一定程度,就爆发了。


所以辰凌下死令,燕国土地,不允许买卖,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,禁止贵族、官员、王室公卿、地主阶级买卖土地,圈地,一旦触犯,等于斩首之罪,震慑对土地垂涎的豪强贵族!


辰凌与范睢、乐毅、苏秦等人又商议,在燕国五郡内,设置粮仓、建立严密的仓禀制度,形成正仓,太仓、转运仓、军仓、义仓、常平仓等,组成仓禀体系,敛集、储运、分配和调节从各地征收、收购上来的实物,用于储藏,等到灾年或战争时候,统一调配使用。


另外,为了提高燕国文化习俗,燕国开展全民读书活动,各地乡里,利用农闲的时候,派出夫子对百姓教书识字,宣扬燕国朝廷的优越性、先进性、爱民思想。


并且整个燕国上下,改变一些称呼,比如把‘百姓’改为‘人民’,把‘朝廷’改为‘政府’,灌输一种政府爱人民,为人民服务的思想,破开狭隘的君权神授思想,被朝廷的舆论引导,成为‘忠君爱国’‘报效国家’的坚定信念,如果百姓太愚昧,很容易遭受地方割据、豪强的蛊惑,在以后闹起义暴乱。


辰凌要割除一些弊端,同时大力推动燕国文化,比如制瓷业的研究,在陶的基础上,进一步加工,生产出陶瓷,在历史上,直到东汉末年才正式出炉,由于燕王的大力倡导,由科研院进行不断实验,瓷器逐渐产出,虽然不够成熟,但是比起陶器已经是一种进步了。


纺织业、染坊业、酿酒业、制镜业、造纸业等发展,一年之间,燕国人的生活水平丰富多彩起来,不像以前那样寒酸古朴,缺少商品了。


六国商人看到了商机,都争先恐后来到燕国,高价购买这些东西,运往六国,奇货可居,赚到差价,一时间,燕国的名声鹊起,让天下人瞩目。


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5quge.com 笔趣阁手机版https://m.5quge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